仲夏时节,庐州大地,在新秧栽插忙、沃野披“新绿”的田间地头,一众智能化病虫害监测“哨兵”“大展身手”。
夜幕降临,在肥西县柿树岗乡合龙村的农田里,智能虫情测报系统启动光控识别,自动开启的灯光穿透夜幕,吸引周边害虫聚集落入收集装置中,内置高清摄像头随即启动“智眼”拍照记录并将图像传输至云端服务器,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预测、分析害虫动态。
智能化虫情测报系统,作为农业植保的“得力干将”,在合肥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合肥市依托科创之城优势,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作物绿色植保,系统布局建设“测报预警、集成防控、植物检疫、农残检测”四大智能化、信息化防控网络。
破解病虫害监测“偏差”,让测报更精准
“今年1号台风‘蝴蝶’登陆后,我市立即加强田查灯测,智能测报系统能够帮助我们第一时间获取害虫的迁入高峰时段、峰日虫量等信息。”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植保站站长曹超杰向记者介绍。
智慧虫情测报站可实现对农田虫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控。
有效测报病虫害,对“粮安”生产至关重要。传统病虫情监测方式依赖人力,成本高、数据标准化低、收集分析周期长,防控效果“折扣”率高。推进智能化监测系统建设,推广智能虫情测报灯、智能孢子捕捉仪等新技术设备,让农作物病虫害“无所遁形”。
“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可以即时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害虫及病菌孢子的种类、数量,还能自动生成直观的图表,及时了解害虫活动规律等关键信息。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在田间开展更加细致的调查工作,防治效率明显提高了!”肥东县店埠镇测报点人员刘永松对记者说道。
智能设备+人工协同的一体化,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更密实。“目前,夏种全面展开,我市未雨绸缪启动病虫害的‘夏管’工作,在全市推动‘智能设备+田间调查’融合,共设立了25个病虫害基层测报点、17个市县共建测报点。”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服务管理总站站长、研究员戚传勇介绍,智能分析与人工研判的数据“双比对、互验证”,大幅提高了监测预警水平。
破解病虫害防治“粗放”,让农产品更绿色
走进合肥市长丰县罗塘乡草莓种质资源圃,红颜、长丰红玉、粉玉……来自世界各地的301个品种(资源)琳琅满目,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圃内高架栽培、水肥一体、臭氧发生器等新型草莓生产设施。
这些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为草莓在8个月的生产期内有效抵御各种病虫害交替侵害,提供了“护身机甲”,最大限度降低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保障果品品质和安全。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王凯介绍,苗圃内构建的脱毒苗选用、释放捕食螨、安装紫外线UVB补光灯等为一体的绿色防控集成系统,强化了植株自身免疫力,抗病力也随之提高。
农技人员正操作农用植保无人机播种水稻。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充实绿色防控“装备库”,大力引进植保无人机、病虫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与高效植保器械,全市年绿色防控面积达371.38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近6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环境治理,保障了“果盘子”“菜篮子”“米袋子”产出安全。
破解种子安检“低质”,让植物检疫更高效
防范有害生物侵袭种子,筑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防线,合肥市在检疫技术上同样不断上“新”、用“新”。
在合肥丰乐新三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甜瓜生产基地,检疫人员正在使用胶体金免疫检测试纸条对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检疫性病害进行检测。“以前我们在发现疑似检疫性病害时,需要在实验室鉴定,流程耗时长,成本也高。胶体金检测试纸条这一‘随身带’新技术,使用起来简单方便,现场检测只需十几分钟就能出结果。”合肥市植物检疫员易文介绍道。
目前,这一新的检测技术已在该市的辣椒、番茄、西甜瓜等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既方便了专业抽检检测,也为生产经营主体自检提供了便捷好用的技术,让植物检疫更高效。
破解农产品监测“低档”,让农残检测更精细
优质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卖得好,还需要把好“源头”监测关。
清晨,合肥市农检中心抽样人员正穿梭于巢湖市中垾镇蔬菜基地的田垄间,严格按照抽检程序,对番茄、辣椒、黄瓜等即将上市农产品进行抽样。“我们每周都周密安排抽样任务,确保每个月抽样覆盖全市种植基地。”抽样员徐伟一边介绍,一边熟练地将样品分装在贴有唯一编码的抽样袋中。“这些编码就是农产品的‘身份证’,从田间到实验室,全程都能精准追踪。”
在合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搭载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的气质联用仪与液质联用仪发出规律的低鸣运行声,正在对刚刚从田间地头抽取的样品进行检测。这些敏锐的“化学雷达”,能够从百万分之一浓度中锁定农药残留的蛛丝马迹。
“别小看这台设备,它相当于给农产品做‘全身CT’。”实验室主任吴延灿一边调试着仪器参数,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农药检测为例,我们用质谱技术,将农产品中可能含有的农药分子打碎成独特的离子碎片,通过比对质谱图,哪怕只有亿分之一的微量残留也无所遁形。”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探索和统筹运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赋能农业植保,密织绿色“粮安”“食安”网络,不断夯实绿色生产“底座”。
(聂僖曼 饶东平 许蓓蓓)
来源:安徽日报
转发0评论23
夜幕降临,在肥西县柿树岗乡合龙村的农田里,智能虫情测报系统启动光控识别,自动开启的灯光穿透夜幕,吸引周边害虫聚集落入收集装置中,内置高清摄像头随即启动“智眼”拍照记录并将图像传输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