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衢江区坚持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发展之路,把茶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围绕“三新”“三建”“三变”,推动茶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发展,取得较好成效。近日,“衢州玉露茶”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成为衢江区首个经农业农村部登记保护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一、“三新”促茶产业规模化
一是新技术强竞争。每年引进松阳、武义、遂昌等地熟练的茶叶加工师父10余人,设立扁茶、香茶加工技术培训基地,提高香茶加工技术水平。推广喷灌、机采、清洁化加工、平形修剪、100杀青机杀青等改良种植、加工技术,不断增强衢江茶叶市场竞争力。在松阳市场(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交易市场)的12个衢州香茶销售主体中9个来自衢江,销量占全市90%以上。
二是新品种调结构。大力引进乌牛早、龙井43、浙农113、浙农117、迎霜、安吉白茶等无性系良种,实行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茶树良种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至2019年底,全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2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61.5%,换种改植2400亩,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三是新规划谋布局。高位谋划、精细布局,先后在灰坪乡、湖南镇建立出口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覆盖面积1.2万亩,年出口量300吨以上。建成良种种植、名优茶加工等生态化示范基地8个,基地面积3600亩,规模化加工率达65%,形成八大基地引领,南、北出口茶,中、东名优茶的产业格局。
二、“三建”促茶产业现代化
一是体系建设。建立产业扶持体系,制定出台《衢江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扶持意见(试行)》,鼓励农户连片新种和改良旧品种,安排1600万元“两山(一类)”财政专项激励政策资金,用于新茶园开发、标准茶园建设、加工技改、标准制定及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方面扶持,筑牢茶叶主产区比较优势,助推宜茶山区库区脱贫攻坚。
二是基地建设。按照现代茶产业体系构建要求,推广规模基地建设。全区现有30亩以上的规模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96家,初具规模现代化茶厂22个,单机作业加工点130多处。大山茶叶公司、大坪埂茶业公司等9家茶企新建茶厂并通过SC认证,溪里香茶叶公司等5家茶企1800亩基地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大坪埂茶业公司1050亩基地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三是市场建设。注重在交易市场、线上销售、出口、连锁专卖等多种渠道的推广力度。扶持大山公司、青萍农场等主体开展电子商务销售,同时通过茶博会、推介会等方式加大衢江茶叶宣传力度和销售渠道的构建。在松阳市场有衢江品牌茶叶专卖店、连锁店5家,电商销售品牌4个,基本形成专卖店+连锁店+电商+市场+出口的现代销售体系。2019年玉露茶产值突破1.8亿元。
三、“三变”促茶产业品牌化
一是从“一盘散沙”向“精品发展”转变。衢江地处浙西生态绿茶产业带,早期以大宗茶种植为主,茶农自种自收,管理混乱,效益低下。衢江区建立政策扶持体系,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创制“扁形茶”、“毛峰茶”、“卷曲形茶”等名优茶,开展标准化茶园创建,促进茶产业走精品路线。衢江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从“一盘散沙”向“精品发展”转变。2019年底,全区建成标准化茶园1.5万亩。
二是从“各自为战”种植向“一个标准”模式转变。早期全区茶园“各自为战”,种植技术、生产标准各不相同,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衢江区研究制定了茶叶生产地方标准,建立标准生产、环境及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农资市场监管四大体系,覆盖全区茶叶生产基地的生产源头、生产标准、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全方位保障提升衢江茶叶的品质度、认可度和知名度。
三是从“八仙过海”多个品牌向“攥指成拳”一个品牌转变。衢江区先后创建有“大山”、“九龙神针”、“大雾源”等8个茶叶类企业品牌,品牌多而不精。通过建立“衢州玉露”茶区域公共品牌,以“品牌共闯”、“标准共守”、“设备共用”来减少成本、集聚能量、抱团共赢。衢州玉露茶先后获得2017年首届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绿孔雀奖、2018年省农博会新产品金奖、2018年浙江绿茶(银川)博览会名茶金奖等荣誉,2020年9月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将进一步提升“衢州玉露茶”的品牌形象,提高衢江区茶叶生产内涵和外延,加快促进衢江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转发0评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