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业“活化石” 边疆织“新”卷

新农科教云

2025-07-26 07:13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央广网墨玉7月26日消息(记者胡苗苗 丁安) 一张能保存千年的纸张,正在成为撬动南疆乡村发展的“金色杠杆”。

7月24日,在新疆和田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的桑皮纸产业园内,游客们围在纸槽边,学着将桑树皮浆均匀铺开。随着水波荡漾,纤维渐渐交织,一张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桑皮纸在游客手中初具雏形。

游客参观桑皮纸产业园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2025年6月10日,这座经过北京市援疆投资895万元、全面提升改造后的产业园正式开园迎客,成为当地“一馆、一园、一街区”非遗保护体系的核心地标。北京游客张女士在亲身体验后感叹:“今天这一趟沉浸式文化之旅,值了!”

丝路遗珍:千年技艺的非凡价值

在和田地区的墨玉河畔,桑树成林,这里的人们以古老工艺精心制作桑皮纸,使其成为一种既实用又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产品。

桑皮纸,古称汉皮纸,一千多年前从中原沿着丝绸之路传至和田。新疆居民就地取材,用当地丰富的桑树皮资源,创造出这种独具特色的纸张。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卓越的耐久性——防虫蛀、不怕潮,使得书写其上的文字、绘制其上的画作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褪色,被誉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

桑皮纸展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这种纸张色泽温润、质地坚韧,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仿佛诉说着丝绸之路上那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桑皮纸触感独特,且因其纯天然原料和古法工艺而无毒环保。制作一张桑皮纸,需经历伐条、浸泡、剥皮、锅煮、过滤、捶捣等繁复的8道主要工序,整个流程至少需要3天时间,这不仅是对匠人耐心与技艺的考验,更赋予了每一张纸独特的生命力和极高的非遗技艺传承价值。

作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2006年5月20日,桑皮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布达村,这项古老技艺代代相传。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托乎提·巴克老人的孙子,第十三代传承人,也是县级传承人比拉力·图尔荪巴柯从5岁开始,在放学后学习打纸浆的身影,让这项千年技艺薪火相传。

正在查看桑皮纸状态的比拉力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小时候天天看爷爷做,就非常感兴趣,长大后去了很多地方,也了解了很多其他的造纸方法,越发觉得桑皮纸的珍贵。2023年从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我就回到了家乡,每天向游客宣传演示桑皮纸制作,同时带游客体验制作,他们都很感兴趣。”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对记者说。

普恰克其镇党委书记张安邦介绍,乡政府对掌握非遗技艺的“手艺人”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加强资金扶持与培训,目前已培养学习桑皮纸制作技艺11人。

多维守护:墨玉构筑立体非遗传承生态圈

近年来,墨玉县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打出了一套力度空前的“非遗保护组合拳”,而2025年焕新开业的桑皮纸产业园无疑是这套拳法的核心发力点。

这座占地2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园区,巧妙融合了传统与创新,游客不仅能够在这里探寻桑皮纸的乡土根脉,了解传统工艺的创新应用,而且能够在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参与从打浆到成纸的关键步骤,“零距离”感受古法技艺的魅力。

游客观看桑皮纸衍生产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走进桑皮纸展示馆,今年6月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正在精心制作桑皮纸夜灯。作为家里4个孩子中的大姐,毕业后,她放弃了乌鲁木齐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村里,并在产业园找到了既能照顾家庭又是自己热衷的工作,这让她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展示自己制作的桑皮纸花帽灯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非常喜欢做手工和画画,现在我也在自己尝试设计和做纯手工的桑皮纸文创产品,能在家门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为家乡的非遗技艺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很骄傲。”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开心地说。

在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的桌子上,桑皮纸夜灯、台灯、钥匙扣、杯垫、书签、花帽灯等十余种手工文创产品琳琅满目。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告诉记者,仅一个花帽灯制作,至少需要3个小时,桑皮纸台灯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桑皮纸台灯等产品已经销售到了乌鲁木齐等地的酒店,市场前景广阔,以后也想自己开个文创店,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桑皮纸。

正在制作花帽灯的穆耶赛尔·艾合麦提托合提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创新传承平台不断涌现,为技艺注入新活力。2023年10月,“皖新工匠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在墨玉举行,两地工会共同挂牌成立了新疆首个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桑皮纸制作技艺创新工作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宣纸研究所所长助理毛胜利等顶尖工匠与新疆桑皮纸传承人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技术交流。

“这个工作室太重要了!”比拉力·图尔荪巴柯兴奋地说:“我们能直接向全国的工匠大师们请教学习,一起探讨如何改进工艺、设计新产品,让老手艺真正传下去。”

教育传承的根系,从校园深深扎入墨玉的土壤。2021年,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率先在幼儿园内建设非遗体验室,其中包括桑皮纸书画作品展示;2023年,将桑皮纸书画作品和制作知识引入小学课后服务,每周开展一次。

比拉力带孩子们体验桑皮纸制作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普恰克其镇小学党总支书记马珍珍介绍,学校还经常带领孩子们走进桑皮纸体验馆,让他们近距离观察、体验桑皮纸制作过程,建立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艺术创新,为古老纸张插上飞翔的翅膀。“桑皮纸上的中国画”项目成为激活桑皮纸当代价值的典范。由新疆润疆国画院院长魏宝山精心策划并主持创作的巨幅长卷《非遗新疆桑皮纸制作技艺》,总长15米,生动刻画了88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完整再现了桑皮纸制作的主要工艺,堪称一部用艺术语言书写的非遗史诗。

2024年3月,以桑皮纸为载体创作的“桑皮纸上的中国画”作品展在新疆美术馆盛大展出,为期一个月吸引了超过3万人次观展,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艺术与非遗的跨界融合,极大地提升了桑皮纸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墨玉县文旅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阿布都米吉提·艾热提介绍,2023年,依托援疆项目支持,墨玉县编撰出版《新疆桑皮纸对话探讨》书籍,向读者系统地讲述桑皮纸文化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通过“非遗+旅游”模式,结合疆内外旅游推介活动,将编排的《桑皮纸的爱情》《桑皮纸的故事》《神奇的桑皮纸》等4个剧目和桑皮纸艺术品进行展示,今年以来开展展示活动200余场次,同时,在7个公共场所设置非遗展区,常态化向群众和游客免费开放。

纸传文明:墨玉实践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桑皮纸产业的复兴,为墨玉县,尤其是其核心产区普恰克其镇布达村的群众们,开辟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致富路。

布达村有477户、2193人,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一定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因此,普恰克其镇也被称为“桑皮纸之乡”。

正在晾晒的桑皮纸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以前家里只有两亩小麦,收入微薄,现在靠销售桑皮纸产品,收入比以前好了很多。”阿卜都卡迪尔桑皮纸作坊负责人麦迪乃姆·阿卜力米提介绍,全家人都会制作桑皮纸,父亲是第十二代传承人,桑皮纸作坊今年6月中旬开业,销量非常好。

桑皮纸展示馆也吸引了许多村里的年轻人加入,今年22岁,去年从新疆教育学院毕业的祖力胡玛·如则提就是其中之一。

“我今年6月来到桑皮纸展示馆工作,主要负责讲解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这几年,县上大力宣传桑皮纸,身边的村民通过桑皮纸制作技艺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更便利了,精神面貌也更好了。”祖力胡玛·如则对记者说,以后她想做直播,把桑皮纸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桑皮纸,让桑皮纸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提高自己和村民们的收入。

祖力胡玛·如则正在向游客介绍桑皮纸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过去,布达村村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几亩薄田。如今,依托祖传的技艺,家庭作坊生产的桑皮纸品质优良,深受市场青睐。桑皮纸,正从一项技艺转变为支撑村民发展的“金饭碗”。

“非遗+研学”模式在墨玉本土开花结果。墨玉县桑皮纸产业园本身就是最大的研学基地。开园后,由墨玉县文旅部门联合援疆省市精心打造的“京彩石榴籽课堂桑皮纸研学基地”正式在园区内揭牌运营。

旅游团和研学团纷至沓来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普恰克其镇党委书记张安邦介绍,今年以来,已有疆内外中小学、大学等1000余人来到桑皮纸产业园开展研学活动。桑皮纸产业园已成为墨玉县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持续为非遗传承培育新生力量。

布达村的实践正成为墨玉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村庄依托桑皮纸这一国家级非遗金字招牌,整合资源,积极打造特色非遗文化村落。桑皮纸产业园的建成运营是核心支点,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业态的发展。

普恰克其镇党委书记张安邦对此充满信心:“桑皮纸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产业园的升级和研学基地的建立,让它超越了纸张本身,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纽带。我们正努力构建以非遗文化体验为核心,融合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民俗展示的乡村振兴大格局。”

比拉力与桑皮纸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夕阳的余晖洒满墨玉桑皮纸产业园,年轻的传承人比拉力·图尔荪巴柯正耐心指导一群研学营的孩子,将亲手制作、尚带湿润的桑皮纸从模具上轻轻揭下。纸面在金色光芒中泛着温润柔和的色泽,如同这项穿越千年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精心呵护与创新赋能下,正焕发出蓬勃而坚韧的生命力。

园区外,满载着游客的大巴车和桑皮纸书画、创意灯具和特色文创产品的货车,驶向远方。普恰克其镇党委书记张安邦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桑皮纸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让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的文化瑰宝,在墨玉的土地上,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更加璀璨夺目的新篇章。”

桑皮纸制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桑皮纸的故事,从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中迤逦而来,如今,它正以非遗之名,在墨玉的乡村画卷上,晕染出富裕、和谐、充满文化自信的崭新图景。

来源:央广网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2

农友1359

2025-07-26 07:41

谢谢老师分享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0116

2025-07-26 07:32

好好好好,,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