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千万工程”实践经验运用,聚焦民族山区补短强弱、聚能求变,坚持整治一批和善治一域同步同效,围绕“两污”主要问题整治提升,打造和美宜居“一村一主题”。
该市把牢组织引领聚能聚效,建立“人—从—众”的第一要素机制,联动“人人参与”责任机制、“从我做起”素质意识和“众议众筹”聚合模式,坚持市、乡、村、组“四级党组织领办”工作机制,建立乡、村、组融合联动的乡级工作专班,“一把手”负责主抓,开展整体规划、点位提升、矛盾调处、纾困解难工作。
去年以来,全市每年规划整治提升100个村,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其中,期路白苗族乡“一村一方案”量身定制美丽宜居乡村,以有限资金撬动环境整治和区域善治,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倡议捐资共建、拆旧建新、腾地让道,为村内整治提升“备足粮草”“预留要地”。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蒙自市走实“一、二、三”向上提升步伐,突出人居环境一个主题,聚焦“两污”整治两项问题,实现基础设施、群众素质、村容村貌三个提升工作成效。坚持整治一批和善治一域并举,以“一户一方案”推动点位提升,建设一批绿美庭院,整治提升让房前屋后“一眼清、二看顺”,“两污”整治源有头、排有沟、化有池,实现人居换人心、环境换好景。围绕绘制美丽家园绿韵底色,添彩“木—林—森”绿色屏障,全市将“可持续、能长效”作为后续管理和长远发展导向,拆除一批老旧危房、整治杂乱空地,发动群众自建居家菜园子、果园地、小林院的“园地院”宜居环境。
同时,着力健全成效运用和成果转化促长效机制,推动干部规划家乡、务工返乡创业以及产业发展家门口就业的“蝴蝶+蝶变”效应。其中,卡租村以户均1人的教师出产量,是全州少有、全市仅有的“教师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近40名教师捐资捐物、规划建设家乡,联动带动村民共建共管,谱写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建设家乡生动实践。
作为民族山区乡镇,期路白苗族乡探寻“户增收+人受益≥村集体经济”的促增优循模式,因地制宜蓄能绿色产值,以产业助力“家门口就业”。近2年来,全乡发展林木类产业八角800余亩,林下经济草果提质增效200余亩,发展2000余亩玫瑰并实现就地加工。以枇杷和蓝莓为供应链,实现乡域内精深加工厂的“零破局”,带动本地就业120余人,实现产业增收6000余万元。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谭杰
来源: 云南网
转发0评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