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织锦:千年技艺焕新彩 非遗传承谱新篇

滇农云

2025-09-14 08:55

关注TA 已关注
写评论

  在西盟崇山峻岭间,佤族织锦的经纬交织声已回荡千年。这项承载着“万物共生”信仰的古老技艺,于2021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正以“传统+现代”的创新姿态,走出深山、走向世界,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千年技艺:织就佤山文化密码

  佤族织锦,佤语称“待”,以竹木腰机为工具,采用踞织法手工编织而成。其配色以黑、红为基底,辅以黄、绿、白等色,纹样涵盖条纹、菱形纹、牛头纹等几何图案,暗含“木鼓”“司岗里创世”等佤族文化密码。

  “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织锦,这一织就是几十年。这织锦里的每一道纹路,都有它的故事。”翁嘎科镇英腊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娜汉拿起一块刚织好的织锦,指着上面的牛头纹说:“牛代表着力量和吉祥,把这个纹样织进织锦里,就是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佤族织锦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佤族人民的智慧与匠心,默默守护着延续千年的文化薪火。

  创新赋能:传统技艺“潮”起来

  面对市场需求变化,西盟县以“非遗+文创”破局,将织锦元素融入衣物、饰品及生活用品,推出40余款文创伴手礼,其中“佤族香包”“化妆镜”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称号。

  更令人瞩目的是“织锦+时尚”的跨界尝试。设计师岩勇夫妇将牛图腾刺绣搬上衬衫领口,木鼓舞的鼓点节奏化作了裙摆的剪裁线条,打造出“可穿戴的文化名片”。

  “传统不是复制,而是用现代语言讲述文化故事。”岩勇说。

  文旅融合:非遗经济惠民生

  在文旅融合方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西盟县依托“佤族木鼓节”“佤族新米节”等节庆,推出“织锦游”精品线路,开发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文旅项目。2025年上半年,接待“非遗+旅游”游客44.994万余人次,带动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达763.5万余元,持续带动群众增收,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共赢。

  “一匹布织20天,能卖800元,比种玉米还划算!”班母村村民娜拉算起增收账。目前西盟已建立1个省级非遗工坊、17个分工坊,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当传统织机遇上现代设计,当非遗技艺融入文旅经济,佤族织锦用千年经纬编织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并行的新路。

  正如岩勇所说:“让织锦走出深山,不是为了改变它,而是让世界看见佤山的美。”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土地上,每一寸直径都在诉说:非遗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活着的未来。

  云南网通讯员 岩跑 李红辉 记者 沈浩

来源: 云南网

0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转发0评论7

国哥安装石墨烯电地热,电采暖系列

2025-09-15 04:55

感谢老师分享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8402

2025-09-14 15:34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8402

2025-09-14 15:3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4005

2025-09-14 13:56

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村生产技术

2025-09-14 12:22

666999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6903

2025-09-14 09:38

老师讲的很好值得学习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农友2196

2025-09-14 09:14

文旅融合,非遗经济

回答
同时转发到我的主页
发布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