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2025年饲用小黑麦盐碱地改良示范推广现场观摩会在新疆喀什举办。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以种适地”,推进新疆南疆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支撑新疆地区草饲畜产业提质升级。与会人员现场考察了位于中国农科院新疆喀什综合试验基地的“中饲1048”小黑麦示范田,详细了解了中饲系列小黑麦在盐碱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种植栽培技术、草畜产业链协同和产业化应用等情况,并展开深入研讨。
畜牧业是南疆的重要产业,严重的土地盐碱化、优质饲草短缺化已经成为制约南疆优质饲草种植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小黑麦作为可以持绿越冬的新型牧草,在南疆地区“以草治盐碱 草畜业联动”的盐碱地开发行动中作为主要品种推广应用,每亩可收获3-4吨高蛋白鲜草(折合干草约1吨,粗蛋白含量14%-15%),不仅平衡了南疆地区盐碱地治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为南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介绍,近几年,作科所结合生物育种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不断强化科技攻关和系统集成,探索建立盐碱地农业综合利用创新模式,筛选培育了一批耐盐碱作物优异资源、培育推广了一批耐盐碱新品种。其中,作科所自主选育的高产优质广适小黑麦新品种“中饲1048”小黑麦,具有耐盐碱、抗旱、抗寒、耐贫瘠、生物量大等优良特性。已经在新疆喀什地区连续试种多年,在土壤pH值8.5-9.0,含盐量0.7%-2.4%的中高度盐碱试验田上仍表现出95%以上的出苗率和良好的田间长势。同时,还能与玉米、水稻、彩棉、向日葵和高粱等作物构建高产高效的“一年2季”生产模式,是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先锋作物。
盐碱地上的黑小麦。
此次活动由作科所联合院西部中心共同主办,作科所小黑麦育种专家团队、新疆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新疆麦生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代表参加会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转发0评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