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我家的嫩黄瓜,脆生生的,老有味儿了。”大年初五,在通河县祥顺镇太平山村的温室大棚内,吴晓庭正开在直播介绍棚室有机蔬菜,引来众多粉丝关注。
农时不等人,即使是除夕当天,乡亲们也没闲着。每天凌晨3时,通河县祥顺镇太平山村的阳光温室都会准时亮起灯,乡亲们“挑灯夜战”忙着摘黄瓜,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还带着露珠的黄瓜就能抵达县城乃至邻县的早市。
62岁的吴晓庭曾任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现在是合作社的当家人。仔细地为每一根黄瓜秧去除“底叶”,再将枝蔓绑牢靠,吴晓庭不停地忙活,他告诉记者:“黄瓜已经卖了20多天,下周柿子就能摘,我们的棚区采取叶菜果菜轮作、间作模式,一直能供应到菜园的菜下来,一年能收获五六茬,卖个六七万斤。今年的菜卖得特别好,已经打开周边好几个县的市场了。”
太平山村的有机蔬菜产业曾是扶贫产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路走来,闯开了市场,也创出了名气。在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理念的指引下,发展“一村一品”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驻村“第一书记”宋安鹏告诉记者,太平山村的阳光温室以乡村振兴产业资金为基础,推行股份制经营模式,吸纳民间资本建成。村集体是最大的股东,合作社负责经营、农民种菜,这种生产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在设施农业的助力下,太平山村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乡亲们“慧”种田水平大幅提升,植保无人机、光谱杀虫灯、农残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田间地头,菜农们的老手艺焕发出新动能,成就了乡村有机菜新品牌。
“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也让乡亲们找到了解码‘金山银山’的钥匙。”吴晓庭说,踏上乡村振兴路,奔向幸福生活,乡亲们的干劲比以往更足了。”
哈尔滨日报记者 罗彦坤 文/视频制作
来源:冰城+ 客户端
转发0评论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