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台县始终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置条件,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以“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为抓手,全力推动“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行动,让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引擎”。
走进灵台县昊康农牧业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基地,笔者看到饲养员驾驶着饲料投喂车忙碌的穿梭在各个标准化牛舍间,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红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该公司负责人王杰介绍:“公司建成投产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由企业负责养殖技术、犊牛收购和育肥销售,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养殖,农户通过繁育犊牛和饲草种植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了互利共赢。”
近年来,灵台县抓住牛市回暖这一机遇,充分发挥“牛九条”扶持政策激励撬动作用,大力实施“万千百十”扩繁计划,先后抓建万头平凉红牛特色产业强镇2个,培育千头养牛专业村30个,发展百头以上新型经营主体34户,10头以上养牛大户3204户。目前全县牛饲养量10.97万头、出栏量3.94万头,分别同比增长10.98%、16.45%,产业链总产值达12.88亿元。从单个养殖小区的投用,到全县产业的协同发展,灵台县正以点带面推动肉牛产业链条向集群发展跨越,“牛经济”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农户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在肉牛产业加速崛起的同时,灵台县的果产业也迸发出了蓬勃生机。 盛夏时节,在灵台县皇甫生态高端果品生产基地内,千亩标准化果园绿意盎然,果农穿梭其间开展管护作业,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这片由陕西东都建设集团2013年落笔深耕的园区,2014年建成560亩高标准山地矮化密植园,2016 年再拓790亩,目前总面积达到1390亩,2024年总产量100多万斤,收入近700万元。
“园区在建办之初就按照宽行密植的现代果园建设标准进行规划,选用优质砧木和国内市场受欢迎的新优品种进行建园。”皇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宗科介绍,“目前果园品种以瑞雪为主,还有瑞阳、维纳斯黄金等新优品种。”
近年来,灵台县果产业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模式为引领,全力育主体、强科技,抓管理、增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矮砧苹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矮砧苹果新技术集成示范县”两张国家级名片。目前全县10.2万亩矮化果园根基稳固,年产能稳定在25万吨,年产值16.7亿元,在陇东大地勾勒出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
与牛产业、果产业齐头并进的,还有灵台县蔬菜产业的创新发展。 走进中台镇杨村蔬菜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园,大棚内藤蔓交织,顶花带刺的黄瓜躲藏在绿叶间,成串的西红柿涨红了脸颊随风轻轻飘荡……中台镇是灵台县的蔬菜种植重镇,全镇有设施蔬菜大棚1435座,年均鲜菜产量9500多吨。这里不仅是果蔬生长的沃土,更是全县设施蔬菜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该镇采用“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整合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打造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合作发展平台。在这一模式带动下,当地群众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稳定“租金”,还能在大棚基地务工赚取可观收入,部分农户通过入股合作社还能获得额外“分红”。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村民孙礼堂笑着说。
从集约化育苗到规模化种植,从标准化基地建设到精深加工延伸,从品牌价值提升到产销体系完善。近年来灵台县围绕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通过靶向招商、精准培育,不断放大企业带动效应。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甘肃隆浩鸿农业、新疆坤沃农业等链主企业相继落户灵台。企业带来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更是有效解决了农户技术不精、规模不大和销售不畅等方面的难题。企业壮大与农民富裕的“双向奔赴”正在变为现实,“生产有标准、加工有体系、销售有渠道”的产业闭环正在加速形成。目前该县年均蔬菜种植面积高达4.5万亩以上,绿色、无公害蔬菜年产量高达6万吨左右,创造产值超2.5亿元……全县蔬菜产业正沿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坚实迈进。
夏日的热浪挡不住发展的脚步,灵台县正以“牛果菜”产业为笔,在沃野大地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从圈舍到果园,从大棚到田间,特色产业的活力在夏日里尽情释放,向着更丰饶的未来稳步前行。
通讯员 朱强 孙筱娜
来源:中国甘肃网
转发0评论22
灵台县始终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前置条件,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以“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为抓手,全力推动“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行动,让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