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邯郸11月25日消息(记者王艺霖)冀南平原的晨光漫过116万亩良田,河北大名这座千年产粮大县的田垄间,仍回荡着世代耕作的悠长韵律。如今,一股年轻的力量正为这片沃土注入新的节拍——“90后”新农人武志强,带着13年深耕土地的印记,和妻子并肩站在自家的“创新试验田”里,身后是废品站淘来的材料自制的通风粮仓,眼前是宽窄相间的生态种植带,镜头里是“犟驴夫妻”的农耕日常。这群不恋都市恋田垄的新农人,正用巧思、闯劲与温情,在泥土芬芳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花样年华”。

武志强驾驶农机进行平整土地作业(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废品站里的“农具革新家”让老农活遇上新巧思
“种地哪能墨守成规?农具顺手了,地里的收成才肯‘听话’。”武志强的双手布满老茧,却透着工匠般的灵巧。13年前,他没有追随同龄人外出闯荡,而是接过家里的锄头,一头扎进了祖辈耕种的土地。但他很快发现,传统农具的笨拙与粮食储存的难题,成了制约收成的“绊脚石”。
废品站成了他的“灵感宝库”,那些被丢弃的钢铁边角料、废旧轴承,在他眼里都是“宝贝”。花一个月时间,他对着自己手绘的图纸敲敲打打,一座离地30多厘米的独特粮仓应运而生。“底下留空通风,中间每隔一米装一个通风笼,四周和顶部都能透气。小麦收回来直接入仓,不用再费心翻晒。”武志强满是自豪,这座低成本的“发明”,不仅解决了自家粮食储存的难题,还引得乡亲们纷纷效仿。
从改良追肥车减少肥料浪费,到自制农机配件降低维修成本,武志强的“小发明”从未停歇。他的农场里,几乎每一件农具都带着“专属改造印记”。这些源于实践的巧思,让古老的农耕方式焕发出效率革命的活力。“庄稼人不怕吃苦,就怕思路不活。”他常说,土地是最实在的老师,也是最慷慨的舞台,只要肯动脑子,农活就能“种”出新鲜感。

武志强准备对田地进行施肥(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田垄间的“模式探索者” 把常规田种成“试验田”
农具的革新只是起点,对土地的敬畏更催生出打破常规的勇气。在大名县,传统种植多采用等行距模式,武志强却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作物通风透光。“别人都这么种,不代表这就是最好的。”他和妻子四处考察学习,把目光锁定在宽窄行种植技术上。
“刚开始也遭过质疑,说年轻人瞎折腾。”武志强笑着回忆,夫妻俩顶着压力小面积试种,记录每一组生长数据。从播种密度到浇水频率,从施肥配比到病虫害防治,他们像科研人员一样严谨,终于摸索出适合本地土壤的种植方案。“宽行通风透光,窄行保墒保肥,玉米穗子比以前大一圈。”实践证明了创新的价值,如今周边不少农户都跟着他换上了“宽窄行”种法。
今年秋收的持续降雨,让轮式收割机陷入“寸步难行”的困境。武志强当机立断,决定购置履带式收割机。正当他为资金发愁时,县里组织的金融座谈会送来了“及时雨”。“各大银行的信贷代表都在,我当场提出了资金需求,问题很快就有了着落。”当地镇政府在抢收关键期开放的广场、大队部甚至镇政府大院,更让他感受到了政府支持的温暖。“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政府撑着,心里就有底。”他说。
产业链上的“温度践行者” 从种好粮到暖乡村
13年扎根土地,武志强早已跳出“只会种地”的标签。在他的农场里,“种—收—加工”的微型全产业链初具规模,申请中的商标承载着他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的梦想。
武志强告诉记者,自己喜欢和村里的叔叔阿姨、大爷大妈打交道,这份朴实的情感,让他总想为家乡多做些事。从免费分享种植技术,到帮助困难农户代耕代收,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农人的社会责任。
这份创业路上的“新”,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行。妻子的陪伴,是武志强最坚实的后盾。她不仅跟着丈夫改良农具、尝试新模式,还拿起镜头,把改良追肥车的巧思、宽窄行种植的过程和生活中的趣味日常,一一分享到网络上。镜头里的欢声笑语,不仅记录着夫妻俩的甜蜜,更让现代农业的理念传播得更远。“网友们跟着我们学技术,也了解了农民的真实生活,这也是一种收获。”妻子的镜头,让田垄间的故事有了更广阔的传播舞台。
在邯郸大名,像武志强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懂技术、会传播、有温度,不困于“老把式”的束缚,更善于用新思维、新方式激活土地活力。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把创新写在田垄间,把温情融入乡村里,用实际行动证明,乡村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故土,更是干事创业的热土。
冀南平原的风,吹拂着新一代农人的梦想。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知识、技术与情怀回归土地,当传统农耕与现代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乡村振兴的画卷,便在田垄间徐徐展开,书写出新时代“三农”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央广网
转发0评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