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民# 佛手又名佛手柑、手柑等,干燥果实可以药用,具有不错的种植效益,很多地区都有栽种。佛手种植,要想高产,那么管理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介绍佛手田间高产管理要点技巧。
种植时间
于春秋两季均可定植,但以2~3月气温回升,新芽即将萌发时移植较好,过早有春寒,过迟苗已萌芽,成活率低。
整地施基肥
在日光温室的前底脚部,按7米左右的距离挖坑,坑长、宽、深各1米,每坑施有机肥500--1000千克,三元复合肥5千克,分层施入,与土混匀,灌水沉实。
育苗
育苗地: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的砂壤土作苗床,深耕耙细,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人畜粪水,作成宽1.3米的高畦(畦沟宽30厘米,深约20厘米)。
育苗方法:用扦插和嫁接繁殖。
扦插繁殖
插条选择和截取:插条应选7~8年生的健壮母株,剪取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老健枝条,将叶片及嫩梢剪除,截成长17~20厘米的插条。
扦插季节:2-3月及秋季8-9月均可进行。秋季托插当年就可长根,翌年春季发芽后生长迅速;春季扦插发芽后才生根,生长较缓慢。
扦插方法:在鳖好的畦上开横沟,沟距22-26厘米,按4~7厘米的株距将插条插入沟内,注意不可倒插。一般每亩约需插条12000~15000根。插后覆土压紧,使先端1个苞芽露出土面,土干要淋水。
嫁接繁殖
砧木的选择:多用香橼或柠檬作砧木,因亲和力强,故生长情况良好。砧木可用扦插苗或种子培育的实生苗,以实生苗为好,根系发达,抗逆性强。
靠接法:于8~9月进行。砧木选基部直径2-3厘米、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4~5年生植株。接时在茎基部分枝的下方切去分枝,仅留1个分枝,再于切去分枝部位的一边向下削去一层皮层,然后选上年春或秋季长出的枝条作插穗,其粗细与砧木相仿,接穗不离母株,在接穗下部的一边削去长3-5厘米的部分皮层,将切面对准砧木的切面相靠吻,使两面密合紧贴,在中部用塑料薄膜绑紧。接后约1周即能愈合。愈合后剪去接口以上的砧木部分及剪去接口以下的接穗,成为新的植株。
切腹接法:于3月上、中旬将砧木在地面以上30厘米处,选光滑的侧面稍带木质处削斜切面,深约1~1.5厘米。接穗须留2~3个芽,并将下端削成长1~1.5厘米的楔形削面,然后将接穗切皮的一边与砧木切口的一边相对直,紧密地插入砧木的切口内,对准形成层用塑料薄膜缚扎,约两周后就愈合并抽芽生长,这时应结合松土除草并削平。45~60天后,接株开始抽梢,此时须将包扎物除去,否则新株易长成弯曲。
定植后的管理
当植株高40厘米左右时摘心,促进侧枝发生。佛手瓜节节都能发生侧蔓,由主蔓上发生的称子蔓,选留2--3条健壮的子蔓,子蔓长到1米长时再摘心,每个子蔓再选留孙蔓,其余的萌芽及时摘除。在主栽作物结束前不搭架,把主蔓、子蔓和孙蔓引到温室前面拱杆上,用塑料绳绑住。
主栽作物收获后,撤下薄膜搭棚架,顺前屋面弧度搭成,每株佛手要保持50平方米以上的架面。瓜蔓上架后及时调整位置,均匀分布在架面上,以利通风透光,及时摘掉卷须,发现下垂的枝蔓及时引到架上。
在与主栽物共生阶段,不需浇水,以促进根系深扎。前作物结束后,佛手瓜转为露地生长,已进入高温季节,生长迅速,需水量大,必须勤浇水,最好在根际覆盖10--20厘米稻草或麦秸,可减少灌水次数。
入秋后植株生长明显加快,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进入开花结果期,特别是开花授粉后10天左右,果实生长速度快,需水量大,更应勤水次数。佛手忌地面积水,所以夏季大雨后的排水也很重要。
因基肥充足,6月份以前不需追肥,分别在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上旬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每株追施人粪尿5--7千克,过磷酸钙500克或复合肥500克,在植株周围30--40厘米处开环形沟,追肥后浇完水再覆土;第二次和第三次追肥在距植株60--65厘米处进行,追肥量增加1倍左右。
整枝修剪
佛手无一定树型,枝梢生长杂乱,每年春季剪去枯枝、老枝、病枝、弱枝、徒长枝及过密的枝条和刺,以免耗费养料,且有利于通风透光。开花期,可将多余的花和雄花疏去,每一短枝只留1~2朵果花。
采收
采收 佛手果的成熟期不一致,一般从七月底或八月初陆续成熟,当果皮由绿开始变浅黄绿色时,选晴天用剪刀从果梗处剪下,到冬季采收完为止。
转发0评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