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华亭策底镇小南峪村驻村工作队以“党建引领、产业筑基”为核心,通过深入走访摸清村情,确立“一主两翼”(传统养殖业为主导,特色设施种植业、高效劳务输转为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在实践中总结出产业培育“久久为功、尊重规律、接续奋斗”的核心经验,推动小南峪村从“产业薄弱”向“多元增收”转变,走出一条具有村庄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访先行摸透村情民意,锚定“一主两翼”发展方向
小南峪村地处丘陵、夹于两山之间,川地稀少而山地居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肉牛养殖10头以上大户16家,建成占地20余亩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南峪村36户养殖户实现牛存栏126头、羊存栏180头、生猪存栏1000余头。但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为破解发展难题,工作队与村两委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圈舍,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调研方式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一主两翼”产业发展新格局——以传统优势养殖业为主导,稳住村民“钱袋子”;以特色设施种植业、高效组织劳务输转为两翼,开辟增收新路径,为小南峪村产业发展绘就了清晰可行的蓝图。

养殖筑基全链赋能破困局,激活传统产业新活力
作为村子的“老本行”,养殖业是村民最熟悉、最依赖的产业,也是工作队帮扶的重点。为推动养殖业从零散经营向“集约化、规范化、高效化”转型,工作队以解难题、提效益、强韧性为目标,从技术、防疫、政策、市场四个维度发力,构建起全链条帮扶体系。在技术赋能上,工作队针对小南峪村养殖户技术水平差异推行精准化帮扶,每半年组织2次分层培训,既邀请华亭市畜牧中心专家为16家肉牛养殖大户开展品种改良、精细化饲喂等实操教学,也通过“理论+观摩”为36户养殖户普及基础养殖知识,还通过网络搭建专家远程诊疗通道,组建微信群让养殖户实时求助,破解山区兽医资源短缺难题。
种植拓翼试点探索强集体,打造设施农业新样板
为突破种植业发展瓶颈,工作队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日常了解情况,初步确定了种植相对简单且见效快的大棚辣椒种植,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实,工作队牵头组建考察小组,先后赴泾川县、秦州区平南镇等地开展调研。每到一处,不仅走访当地种植大户,还深入田间地头记录细节。为推动项目落地,工作队将办公室“搬”进大棚,全程参与生产管护。从翻地起垄、铺设地膜、安装滴灌带,到栽苗施肥、打药挂绳,工作队成员与技术员、村民并肩劳作。面对“五谷不分”的短板,队员放下架子虚心请教,向技术员学习病虫害防治与水肥管理,向老农学习节气农时与土壤墒情判断,逐步掌握辣椒移栽时机、挂绳防倒伏等关键技术。盛夏时节,队员在近50℃的“蒸笼”大棚内作业,汗水浸透衣衫滴入泥土,深刻体会“汗滴禾下土”的真谛。今年10座大棚共采摘6茬4.3万余斤,收入5万多元,这10座大棚不仅成为集体经济的增收点,更成为探索设施农业、培训农民技术、培育发展信心的“示范点”,为后续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劳务补翼精准对接促就业,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
工作队将劳务经济视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主动变身“信息员”与“红娘”,推动劳务输转提质增效。在信息筛选上,对每期劳务快讯精准把关,优先挑选匹配小南峪村劳动力年龄、技能、意愿的岗位;在服务模式上,变被动张贴公告为主动上门对接,点对点向有外出意愿的村民讲解企业情况、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及保障政策,帮其分析利弊、打消照顾家庭、适应困难等顾虑;在资源盘活上,针对劳动力外出可能导致的土地撂荒问题,成功牵线灵台县种植大户,流转32户群众330亩山地发展规模化玉米种植,既避免土地荒废,又让农户获得每亩每年100元的稳定租金,同时解放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一举三得”。截至目前,小南峪村已累计输转劳动力200人,其中省外26人、省内县外139人、县内35人,涵盖建筑、制造、服务、农业等多个领域,落实一次性交通补贴15600元。同时,工作队还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1名残疾村民在华亭市本地找到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小南峪村劳务收入达120余万元,占村民总收入的60%。
从走访摸底到项目落地,从大棚劳作到劳务对接,驻村工作队在小南峪村的产业帮扶实践中,不仅推动村庄面貌与村民收入发生变化,更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律有了深刻体悟,这些经验也成为后续工作的“指南针”。驻村干部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播下种子、打好基础、蹚出路子”为使命,保持政策连续性与工作稳定性,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跟着一任走,用韧劲与耐心培育出根深叶茂、惠及长远的特色产业,真正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
来源:华亭市融媒体中心
转发0评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