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早熟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常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50万吨,年产值超过20亿元,已成为当地富民强市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然而,榆林早熟马铃薯生产中存在品种结构单一、播种期较晚、种植密度不足、地膜覆盖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为破解发展瓶颈,榆林市农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科研平台,近日组织专家团队赴山东、云南、贵州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榆林早熟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走出去:对标先进,拓宽发展思路
在山东省滕州市,榆林市农科院团队参加了2025年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重点观摩了当地早熟马铃薯保护地栽培技术。滕州作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区,其设施化、集约化种植模式为榆林早熟马铃薯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宝贵参考。
4月26日,团队赴云南省建水县参加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组织的“云南冬马铃薯新品种现场观摩测产推介会”,深入考察了“云薯116”等早熟马铃薯品种的种植表现。云南省早熟马铃薯的高效栽培技术和抗病品种选育经验,为榆林优化品种结构、防控晚疫病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贵州省余庆县,团队参加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组织的2025年贵州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现场观摩推介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会议,重点观摩了贵州省科协向全国征集的35个早熟马铃薯新品种的展示田。贵州冬作马铃薯的多样化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榆林筛选适宜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进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本次考察学习,榆林市农科院薯类作物研究所进一步明确了早熟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引进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早熟品种;二是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关键环节;三是探索保护地栽培模式,提早播种期,提高产量和品质。
下一步,榆林市将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支撑,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动早熟马铃薯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跨省考察学习,不仅拓宽了榆林市早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视野,也为解决当前生产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未来,榆林市将继续深化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早熟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转发0评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