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在湖南省宁乡市回龙铺镇沿河村,沉寂了一整个冬天的稻田,在旋耕机的搅动下翻出新土。一丘丘良田,蓄满一汪汪清水,饱含着丰收的希望。
“农时不等人,下田去!”4月25日清晨6时,村里60岁的种粮大户李应台摸黑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发动农用三轮车,驶上乡间小路,老李聊起了今年春耕的不一样,“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变大田,机械化耕种更方便!”
行至秧田旁,秧苗绿油水嫩,已经长出了“三叶一心”。“起秧喽!”说话间,老李麻利地将秧盘从苗床上掀起,把栽满秧苗的方形营养土从秧盘上剥离出来,卷成筒状,再把一个个“秧苗卷”搬上三轮车。
“今年,我们首次采用工厂化育秧方式,早稻秧苗更加健壮,抗风险能力更强。”李应台告诉记者,去年,一家人投入60多万元,购置了工厂化自动育秧设备,不仅秧苗质量更好,效率更是手动育秧的10倍。
三轮车再次发动,“秧苗卷”抵达下一站——刚建成的檀树湾高标准农田基地。放眼望去,田成方、渠成网。方方正正的田块每块大约8到10亩,四周是水泥砌成的灌溉渠和排水渠,田块之间的机耕道上铺满了黑色碎石。
老李的儿子李世豪,早已在田间等候。利用父亲取秧盘的时间,这个出生于1989年的新农人早已调试好插秧机,开至田间。父子俩一道,把一个个“秧苗卷”搬上插秧机。
一切准备就绪,李世豪熟练地发动插秧机,父亲则在后头递送秧盘,一株株秧苗缓缓滑落,整齐成行地立在黑亮的泥土中。驶到农田的一端,李世豪轻松转动方向盘,插秧机优雅地转了个身,开始了第二列作业。
“在方方正正的‘大田’里插秧,速度快、效率高!”李世豪感叹。
7年前,他从外地一家企业辞职,回乡跟着父亲种水稻。家里陆续添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抛秧机,农机“队伍”不断壮大。然而,由于田块小、形状不规则,小的才几分,大的不过两亩,转弯难、掉头难的情况常常有,考验农机手技术。一些农机难以抵达的边边角角,还需要人工补种。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破解这一难题。“就拿插秧来说,小田改大田之前,100亩地起码需要2台插秧机干上3天,现在1天就能完成。”李世豪说,改造前,田野上方都是密密麻麻的线缆,操作无人机时总要避开障碍物。如今,电线杆都移走了,田野上方一片空旷,无人机作业愈发简单。
配套设施也随之提升。沟渠水源贯通,每一块田地都有独立的进水、排水口,灌溉既精准也节约,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更强。机耕道从泥巴路变成了石子路,农机行驶更加方便。
就在今年,父子俩流转的900多亩水田中,近200亩建成了高标准农田。李应台算了一笔账,在油价、人工成本上涨的情况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田成本不升反降,“过去种一亩田的成本要780元,如今成本在660元左右。”
回龙铺镇高标准农田。宁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田间变化大,田外也有“新鲜事”。
“在宁乡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我们建起智慧农业平台,用电脑打开平台系统,就能了解农机的使用运行情况,提高使用效率。家里购置的6台插秧机、2台抛秧机、3台收割机,及无人机等农机,不仅可以满足自家的需求,还服务了周边3个大户。”李世豪说。
种田有甜头,李世豪的妻子王映红去年也从城里返乡务农。这一财会专业毕业的“85后”女孩,帮着家里管理智慧农业平台,打理管理、财会等工作。
“去年双季稻亩产在700公斤左右,预计今年能达到1000公斤。去年,我们的纯利润有60多万元,今年期待新突破。”担任“种粮管家”的王映红,信心满满。
近年来,宁乡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这一主线,推进土地整治、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农业自动信息化及农业产业配套等内容,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食安全根基更稳,让粮食丰收底气更足,也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健介绍,2019年至2022年,宁乡市建设高标准农田32.43万亩。目前,宁乡市已提前启动实施2023年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项目,将以宁乡国家级现代粮食示范产业区为核心,在回龙铺、大成桥两个乡镇实施项目建设。
4月7日,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清泉村,农民把秧苗搬运到抛秧机上。李建新摄
根据2023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今年湖南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75万亩、提质改造170万亩,打造100个左右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3月底,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永丰街道泥湾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种粮大户驾驶拖拉机翻耕水田。李建新摄
截止到4月24日,湖南全省早稻栽插面积1318.2万亩,同比进度快15.6万亩。中稻一季稻育秧面积约248.6万亩,同比进度约快27.4万亩 ,中稻完成大田面积6.08万亩,同比进度快4.8万亩。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转发0评论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