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县,养羊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老营生。勤劳的环县人凭借智慧,将羊身上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毛毡,便是用羊毛精心擀制而成,承载着岁月的温度与深厚的文化记忆。
擀毡路上
擀毡技艺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珍贵的非遗瑰宝。往昔,土炕上若铺着一张毛毡,既防潮又保暖,是家庭富足的象征,也是孩子结婚时不可或缺的物件。
环县毛毡主要分为黑毡与绵毡。黑毡也叫沙毡,多以山羊毛为原料,透着质朴粗犷的气息;绵毡则选用毛丝纤长的白绵羊毛,触感柔软舒适。
今年74岁的薛占省,是合道镇陈旗塬村有名的老毡匠。他17岁学艺,19岁便开始带徒,先后培养了近10名徒弟。40多年来,他扛帘掂弓、走乡串户,擀制的毛毡,使用寿命最少可达40年。此外,他还会制作毡帽、毡鞋等,因手艺精湛而远近闻名。
近日,应环县洪德镇耿塬畔庄子峁负责人杨清艳邀请,薛占省带领两位堂弟徒弟—63岁的薛占红和59岁的薛占义,以及本村另一位王姓老毡匠,重新拿起尘封已久的帘、弓、掸、绊、叉等简单工具,来到庄子峁,再次展示这门古老的技艺。
擀毡工序极为繁琐,涵盖选毛、弹毛、铺毛、喷油、喷水、上面、压辙、卷帘、捆帘、揉帘、修边、擀毡、整形、晒毡等十几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擀毡用料也颇为讲究,黑毡用豆面,绵毡用糜面,且都选用纯正地道的胡麻油。
第一道工序是捡毛。匠人们把所需羊毛倒在平整的窑掌地上,几人围坐,仔细挑出里面的杂质、羊粪。
捡毛
接着是弹毛,使用的工具是弹毛弓,弓背以桑木为最佳材质,弓弦由牛皮拧制而成,弦长两米多,重15斤左右。弹毛时,毡匠先挂好弓,将羊毛堆在大案上,左手握弓背,右胳膊套上攀子,右手拿着扯子拨动弓弦。
随着弓弦颤动,“砰砰”声中,羊毛如雪花般散开,变得蓬松轻盈。
弹毛
第三道工序是铺毛,把白如棉絮的羊毛均匀铺在提前备好的毡帘上。
铺毛
第四道是压毛,用竹制压扇轻轻拍打压实。
压毛
第五道喷油,匠人将满碗清油噙在口中,均匀喷洒在羊毛上。
喷油
第六道喷水,同样用嘴均匀喷洒热水。
喷水
第七道撒面,在喷过油和水的羊毛上撒上糜面,轻拍后再覆上一层羊毛。
撒面
再铺毛
第八道卷帘,众人合力将羊毛和帘子紧紧卷起,压成毛坯,用绳子扎好,再用脚踢踏、滚动卷帘。
卷帘
揉帘
第九道折边儿,展开毛坯,折直四边,加面、加毛、压实、淋水后,搬到院外的平直木板上。
展帘
加面
淋水
第十道洗毡,这是毛毡制作的关键收尾工序。院子里,两位匠人光脚并排坐在木凳上,神情专注。他们把两根绳子一端系在木凳上,一端抓在手里,将毡卷系在绳上,边往毡卷浇开水,边用脚反复踩揉、滚动,直到毛毡变得瓷实。
洗毡
第十一道勾角,给基本成型的毡胚洒上水,搓毛卷边,勾直四角。
整形
成品
最后一道工序晾晒,把毡坯搭在木架上晾两三天,等油分渗出、彻底干透,毛毡就能使用了。
一方方毛毡,不只是生活物件,陪伴着一代代环县人走过四季,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勤劳与智慧。那些年毛毡带来的温暖,匠人们守护技艺的执着,都不应被遗忘。
传承和保护擀毡技艺,就是守护黄土地上珍贵的文化记忆。
来源:环县融媒
转发0评论7